欢迎您访问天府财经!影响有影响力的人
  • 成都中海“沉沦”?微信客服
  • 成都中海“沉沦”?微信公众号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天府智库 > 正文

成都中海“沉沦”?

天府财经2023-02-2114,964
中海进入成都23个年头,年年开挂的中海这两年在成都的数据表现让人费解。对中海有着无限期待的成都市场,有声音呈现 […]

中海进入成都23个年头,年年开挂的中海这两年在成都的数据表现让人费解。对中海有着无限期待的成都市场,有声音呈现出猜疑和担心。

相关数据显示,2020年,中海在成都以172.07亿位居第5名;2021全年,在成都的销售额为69亿元,排名未能进入TOP10榜单;2022年,中海地产在成都销售额为53.18亿,排名成都第19名。

数据断崖式下滑,超出了很多关心中海的人的预期,也带来了争议;对于表现卓著的品牌大拿,市场评价更为苛刻,一旦保守,就会被放大镜般地视为退后。纵观全国,中海依然是排行前五。

2000年,中海在神仙树打造的第一个项目中海·名城;2004年,中海·国际社区开创成都首个国际生活大城;2007年,中海进入大源,打造中海·兰庭;2008年,中海·城南一号大平层产品问世,而后续城南华府、城南官邸、九号公馆的推出更是占据了金融城的半壁江山。

因此,业界有个说法“东华润,南中海”。说金融城因中海而起,中海“城南之王”,或许一点都不为过。

但这两年,“央国平”拿地最为积极的时候,中海却表现得有些“懈怠”。2021年拿地数量可以忽略,仅在2022年4月拿下高新和天府新区三宗地块,随后又宣布与天投合作开发天府前湾约70亩地块,让中海在成都的土储新增近300亩,没有走出城南的版图。

2022年初,受三道红线的进一步夯实,与疫情的不定期封控影响,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困难。而房地产行业首当其冲,与大多数开发商一样,中海地产在成都的销售回落是可预见的。

任何飞扬的思想,都会怦然坠地。现实的引力,太沉重了。在市场迷茫时期,守住三道红线,做好风险评估,步子慢一点也无可厚非。

中海地产被外界冠以“利润王”的称号。有机构评测,在2017年至2020年4年间,中海地产净利润率可能超过20%。

然而,在“黑铁时代”,利润率回撤是大多数开发商都会面临的,中海地产也难以独善其身。在公布的2022年数据里,中海地产的经营利润率跌至10%左右,这一指标还在行业前列。

在全国,北京、深圳成了中海地产的战略桥头堡,而成都,依然是中海在西部的战略支撑极。2022年中海成都销售排行第19名,就说中海在成都“沉沦”为时过早,2023年120亿以上的出清货值,或许中海将重回成都排行榜的前三。

2023年,对中国经济而言,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,房地产行业重回支柱型经济地位。当风起的时候,一只蝴蝶就可以唤醒一个春天。也许这春天很短暂。

中海的新川华府,麓之山产品以洋房或小高层为主,主力户型都是139平方米,143平方米。以高端著称的中海,开发出了所谓的“刚改”和“改善”产品,令业界费解。

其实,读懂中海的人都应该知道,中海无论在全国,还是在成都,都不缺乏做高端产品的基因与能力。新川华府、麓之山这样的面积段选择,恰是中海对地段的理解与定位的精准。

麓之山所处的地段,靠近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(西区),紧邻麓镇。从地段上、周边物业环境来讲,不可能定位绝对的高端。143平与139平的四室两厅,属于改善人群,400万+总价可接受度高,与周边市场的错位竞争,反而能让出清速度相对较快。

在经济下行,收入锐减的当下,400万+客群成员结构值得探讨,也是国际城南比较稀缺的产品段。房地产市场也未必按面积大小,按总价高低来划分高端与否。适合地段特性,符合市场需求,应该才是最好的定位。

眼睛看得到的地方你能看见,那叫视线;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你能看见,那才叫眼光。

就如中海率先发力金融城板块,当初的价格并不高,1万+,现在均价4万+,很多人感慨自己当初缺乏眼光。当传闻中的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(西区)转为公办学校成为现实,当中海新川华府与麓之山连片打成“新川麓山板块”的时候,或许会再次感慨自己缺乏远见。

而且,中海本就在业界有“利润王”之称,在房地产市场下行,各地产商保命的市场,中海身为央企,从市场逻辑的角度,对开发精算,反倒是让笔者看到了中海的另一面。

据业内资深专家分析,144平以上,就叫非普通住宅,5000平米左右的非普通住宅面积量,土地增值税将多交2000万。

中海除了根据地块做了精准市场定位,143以下的面积空间功能有创新,又合法合规的规避了成本的上升。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,没有挥霍浪费一分钱的态度,又让市场以“易得”的方式买到多居室的住房,这种亲民和魄力,反倒令人钦佩。

在天府新区伟大的一平方公里上,中海489米的超高层建筑,按城市限高的要求,是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的巨无霸。对中海地产而言,这座西部第一高楼地标,不喧哗,自有声。

超80亿的重度投入,除了央国平的资金实力,还要有超高建筑的开发能力,更要计算投入成本与开发周期。相较于东面的468,没人怀疑南面的489。

中海天府里当属天府新区的高端标杆,笔者所说的标杆并非只指面积。而是地段、设计、面积等的综合指标。超50亿的货值,注定是今年中海在成都重要的”粮仓“。我去实地看了目前在售的205平洋房,看客不少,作为天府新区洋房的样本,对标金字塔尖的新财富人群,中海无疑找准了精准定位。

“中海489地标”能否代表高度?中海天府里205平的洋房能否代表高端?度过房地产市场最为艰难的2022年,中海2023年120亿可供销售的货值,是不是赶上了市场短暂的好时机?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当市场遇到凛冬,蹲下来清理下鞋上的泥,系紧下鞋带;当风起的时候,是不是可以跑得更快,跑得更远?

中海不是那个有勇无谋,只知道冲冲冲的将士,中海还是那个中海,中海有他自己的节奏。

但是,随着2019年主动被动的国进民退时代走向尾声,市场已进入“央国平”时代。中海过去面临的竞争环境是全市场,未来主要的竞争就在“央国平”之间,这需要高纬度思考新时代的竞争力。

在成都市场,央国平的主要竞争伙伴就在中海地产、保利发展、华润置地、招商蛇口、中国铁建,以及成都的平台公司,如轨交集团与人居置业之间。

我一真认为,无论哪个行业,进入成熟阶段,拼的是品牌力,产品力,服务力。这三者满足了,销售力就自然而然地得以加持。

房地产市场化二十多年,无论“央国平”,还是民企,从规模化时代进入产品力时代,产品力上的差别就越来越小,但受三道红线的压力,央国平在品牌力的最实际表现就是相对能够保证房子不烂尾。

但如果在“央国平”之间的竞争呢?品牌力基本上就相互抵消,剩下的就是产品力与服务力。

对中海而言,哪怕是后房地产时代,都会是这个市场的主角,在产品力与服务力上,可圈可点

产品力不但对项目定位精准,还必须探索住宅发展超势,实现必要的设计创新。比如,四川人喜欢喝茶,喜欢让刚洗过的衣服见见日光。在面积若受限的情况下,喜欢多一个房间做书房。这些在新川华府、麓之山都得以实现,表现出中海地产很懂四川人生活,难能可贵。

但精装房在装修风格设计上张力不足,对空间软装的布置有些墨守成规,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。

全球进入人工智能初期,同样一块土地,同样的一幢别墅或洋房,AI设计已经突破人类设计的局限,以中海做高端的经验与实力,是不是可以在这方面作为先行者?

中海地产隶属于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,1979年创立于香港。其基底就是专注建筑开发的王者。中海在第四代,第五代产品领域,具备成为市场引领者的条件。

服务力这个维度,中海物业服务的水平排在前列,给销售力增加了不少的支撑。在后房地产时代,中海物业完全可以成为销售力的一块金字招牌给予放大。

而且服务力也不仅仅是后期交房后的物业服务,销售中心的大气,案场的精雕细作,置业顾问的亲和力都是服务力的一部分,也是场景营销的一部分。

当一些开发商突然把销售中心的大气纳入了销售力的一部分,以至于成了众多人眼中高级的存在。懂行的人都知道,这种案场除了更花钱,也是弥补或隐藏项目的某些不足找营销话术和放大期望。

但存在即合理,中海也不能为控成本就缺失这一环。因为中国人重视里子,也重视面子。希望中海的每个项目,在销售中心上也下足功夫,实现从销售场景到场景销售的升维。

在我眼里,中海还是中海,中海又不是那个中海。数据量化的背后,市场的迭代到思维的迭代,多维指标的评测,2023年,待中海120亿销售业绩重回三甲,我们再回头来看我今天的扯淡。

Ps:踩盘新川华府现场,每天上百组的到访和高成交率也许可以验证:想象中的市场和真实的市场反射弧的长短,这部分,作为开局之王中海地产,想必看得更远。

成都中海“沉沦”? - 海报
分享海报
成都中海“沉沦”? -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
微信扫一扫

所有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,违规转载法律必究。

举报邮箱:wetime@163.com

相关标签:
5 1 投票
Article Rating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0 评论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